又名安祖花、火鹤花等,栽培品种主要是由andreanum和scherzerianum两个种经杂交选育而成。
为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。性喜温热多湿而又排水良好的环境,怕干旱和强光暴晒。其适宜生长昼温为26~32℃,夜温为21~32℃。所能忍受的最高温为35℃,可忍受的低温为14℃。光强以16000~20000lx为宜,空气相对湿度(RH)以70%~80%为佳。其株高一般为50~80cm,因品种而异。具肉质根,无茎,叶从根茎抽出,具长柄,单生、心形,鲜绿色,叶脉凹陷。花腋生,佛焰苞蜡质,正圆形至卵圆形,鲜红色、橙红肉色、白色,肉穗花序,圆柱状,直立。四季开花。
红掌的养殖方法
红掌正常生长须充足的散射光,家庭养殖一般应注意:夏季避免强光直射叶片、花朵;秋冬季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移至窗口附近,以增加光照。还需定期转动植株,保证其接受光照均匀,促进其冠形圆满。
除了以上几个条件外,学习红掌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,要了解适合红掌生长的栽培基质,栽培基质必须具有保水保肥能力强、通透性好、不积水、不含有毒物质并能固定植株等性能。种植前,基质还必须经彻底的消毒处理,以杀灭病虫害,保持其正常生长。
很多朋友会发现,虽然很细心的照料了,但是红掌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。常见的就是红掌容易烂叶子,红掌烂叶子怎么处理呢?一般来说,造成红掌烂叶子的原因是湿度过大,气温高不通风容易发生菌害,多为真菌感染,使用杀真菌剂可获较好的防治效果,结合精细的水肥管理一般可使染病植株恢复健壮生长。
红掌是一种喜阴忌晒、喜湿忌旱、喜高温怕怕寒冷的热带花卉,家庭养护时要根据其习性注意不要暴晒,但也不可以长期放置在光线暗的室内,应当放置在有散射光的地方,早晚见一些阳光。一般栽培红掌的基质使用泥炭,疏松透气,温度适宜应当保持盆土湿润,或者经常向叶面喷一些水,增加空气湿度。现在天气转凉,如果冬天不能保证温度在12度以上,就应当控制浇水了,以提高红掌的耐寒力,最低温度不能低于8度,否则很容易冻坏。
家里养殖红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湿度
红掌正常生长需70%左右的空气湿度,这在普通家庭养殖之中一般很难达到,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每天擦湿叶片数次,或给植株周围定期喷水,以增加空气湿度。(但切忌不要给花上洒水,以免影响观赏品质。)
二、浇水、施肥
正常生长情况下,每星期可见干见湿地给培养土浇水。一般掌握土表不干不浇,浇则浇透的原则。春、秋、冬季可适量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。每半个月就应随浇水施入7-8%的专用营养液或稀释500倍的肥水。
三、修剪
一般情况下,红掌生长过程中,基部叶柄逐步退化,托叶变干时可及时剪除。花后花梗发黄时,亦须尽快从基部留2厘米的保护桩处剪除。
四、温度
家庭养殖红掌,应尽可能的保证温度,红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6-24℃,最低温度应保证在12℃以上。普通家庭如有供暖设施,这一条件容易做到。但同时必须注意,不可将花盆置放在暖气片之上,或距离暖气片过近。夏季温度超过30℃时,须将花株移到通风的位置相对靠北边的房间,且可给植株周围喷水降温。
五、光照
红鹅掌
【学名】Anthurium andraeanum
【别名】花烛、安祖花、火鹤花、红鹅掌、鹅掌红
【科属】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天南星科Araceae,花烛属Anthurium Schott
红掌以其翠叶欲滴,佛焰苞片猩红亮丽,肉穗花序镶金嵌玉的风姿,令人神往。它那热烈、热心、热情、进取向上的意境使人油然欣喜近几年来,随着红掌盆花销售形式的持续走好,越来越多的花卉生产商想进入这个领域,也迫切想了解种植红掌需要的条件和注意的问题。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盆栽红掌栽培管理经验,现将主要经验介绍如下:植物学特性,红掌属于天南星科花烛属,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,它是典型的半肉质须根系,并具气生根。茎极短,近无茎。可常年开花,一般植株长到一定时期,每个叶腋处都能抽生花蕾并开花。红掌常采用异花授粉,授粉方式主要借助于昆虫,如蜜蜂、蝴蝶、飞蛾等。
此花又名弗拉门戈花或猪尾巴草,一旦误食,嘴里会感觉又烧又痛,随后会肿胀起泡,嗓音变得嘶哑紧张,并且吞咽困难。多数症状会随着时间过去而减轻直至消失,如果想减轻痛苦,可以选择清凉液体、止痛药丸或者甘草类和亚麻仁的食物。
形态特征
其株高一般为50~80cm,因品种而异。具肉质根,无茎,叶从根茎抽出,具长柄,单生、心形,鲜绿
色,叶脉凹陷。花腋生,佛焰苞蜡质,正圆形至卵圆形,鲜红色、橙红肉色、白色,肉穗花序,圆柱状,直立。四季开花。
叶子和枝茎外形奇特:其叶颜色深绿,心形,厚实坚韧,花蕊长而尖,有鲜红色、白色或者绿色,周围是红色、粉色或魄的佛焰苞,全都有毒。
产地分布
原产于南美洲热带雨林潮湿、半阴的沟谷地带,通过引种改良和用光、温、水调节系统的大棚栽培,现 在欧洲、亚洲、非洲皆有广泛栽培。目前,红掌世界科研已处于较为深入地阶段,其中欧洲水平较高,亚洲次之,非洲较差。荷兰在红掌的系统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。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。